查看原文
其他

李仑:从地面到网络,关系有边界,艺术在灵动

李仑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2-11-15
点击↑ 关注“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胎儿在子宫中时,与母亲身心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确保了生命可以缓缓的形成,分娩后母婴在身体层面上有了分离体验,婴儿通过对乳房的依赖不断地再次回到与母亲身体融合的体验中去,然后分离,在这个过程中,胎儿变成婴儿,婴儿又变成儿童,人的身体与精神逐渐与母亲有了分离的过程,人逐渐有了边界,逐渐有了自己的领地,逐渐能够为自己的领地负责。

这是一个理想的儿童成长过程,遗憾的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并不理想,如果从融合到分离的角度上来说,每个人都存在着诸多遗憾。

于是心理咨询为每个信任它的人提供了一个机会,在咨询师与来访者目光相视与躯体动作的非言语交汇中,在咨询师与来访者语言层面的表达、确认、共鸣与神入中,来访者有机会体验与一个高质量客体融合的过程,于是乎,来访者内在世界那些无法被TA所接纳,深入体验的各种情绪、幻想与梦重新有机会与来访者的整体所融合,那些左右手猜拳没有赢家的内耗模式也逐渐被来访者所意识到,内在的战场硝烟渐渐平息,平和的心灵土壤重新开出了灵魂的绚烂之花。

这是融合之美。

而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每一次的面质、辩论、冲突及彼此的“无心”伤害及对这种伤害的领悟,会让双方离开对彼此的理想化,TA们彼此不再在幻想里把脆弱投射给对方,妄想拯救彼此,不再尽可能的“出演”一个完美的咨询师或者来访者,假装世界上没有失望这种体验,假装自己没有攻击性,TA们彼此不再在咨询室里把替代和焦虑当做关心,不再把说教与被动控制当做咨询的方向。

咨询师从来没有梦到过来访者;来访者在咨询中一直没有改变,而且从不抱怨;来访者的痛苦控制着一切;咨询师永远正确;督导过度介入咨询关系;咨询技巧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混乱——这些悲剧也不再发生。

这是分离之苦

融合之美,就像是再次回到子宫;分离之苦,就像是自己剪断脐带。在这吸呼之间,生命本身重新触摸到了自我深处的脉搏,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为自己而活的一种雨中呐喊的力量。

而这一切的发生,起源于两个人可以面对面的交谈,在一个场域里,彼此在场,彼此聆听,共同合奏或共舞。


从地球人类的发展史上来看,凡是浸染在厚重文化背景下的群体若要发展壮大,就不得不受到科技的冲击,科技改变着人类与文化的关系,也改变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互联网到智能手机,从饮食方式到出行方式,科技与文化在竞争中试着合作,造福着人类。

那么,刚才提到的咨询关系中的彼此在场,提到的咨询关系中融合与分离的本质,这种关系本质的属性,科技是否可以助一臂之力呢?如何做到呢?

也许你想到了,是的,网络咨询。

网络咨询的最大好处是天涯咫尺,作为咨询师,你可以接待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来访者,作为来访者你可以寻求世界上任何地方咨询师的帮助,这本身就完成了咨询关系中的一个核心体验——对自由的追求。

如果你是心理咨询的学习者,只要你愿意,打开电脑你就有机会跟世界各地的前辈们学习前沿的专业知识,你有机会跳出自己的文化背景,品鉴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专业人士是如何看待人性,发展关系,建设自己的专业角色胜任力的。

如果你是心理咨询的从业者,我要跟你分享的是,如果你真心的热爱这一行,并且不断精进,你就有机会得到更多的来自不同地方的来访者的信任,在一周的临床工作中,如果来访者来自台湾省、美国、英国、日本或者其他国家,你就像是不出门就领略到了世界各地人们内心深处体验的风景,你会学到很多很多,这会极大丰富你的临床视野。

如果你是接受心理咨询服务的来访者,你就不必愁苦寻找咨询师渠道的匮乏,无论是做咨询解决问题还是寻求成就体验,还是自我体验为从业铺路,你都可以充分的享受网络带来的浩大资源与便利,有更多的选择永远都是自我发展的前提条件。

互联网改变着世界,我们可以让它通过心理咨询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让我们回到专业的临床范畴,我相信看这篇文章的咨询师们已经有了一些地面咨询与网络咨询的双重经验,这些经验非常宝贵,同时也非常个人化,是需要不断的归纳总结与提炼的。

我个人的拙见,网络咨询咨询前期的评估与访谈比地面咨询要更加困难,在地面咨询中,来访者在咨询师面前,说话的表情,衣着的风格,初见面接人待物的特点都可以折射一个人的人格侧面与功能水平,而在网络咨询中,这些信息都打了折扣,就需要咨询师根据不同的来访者的出镜(头)特点、对话节奏、甚至是咨询环境(有一些来访者,尤其是青少年没有独立的咨询空间),来更加整体又细致的开展初始访谈与系统评估。而这些技巧与艺术,需要咨询师把地面咨询的经验有机的融化到网络咨询关系中去。

再比如说,在地面咨询中,咨询师与来访者在自由联想的空间里不断发散又聚焦着彼此的关系与观察、体验,在这个工作维度中,过去现在与将来是交汇的,创伤资源与升华是共谋的,而这个部分在网络咨询中,总是会更加发散,如何使网络咨询关系中的张力更加收放自如,需要不断体会、学习与提升。

再比如说,在躺椅分析中,咨询师在咨询结束时要跟来访者谈一些现实的话题,比如问今天怎么来的,回去要做什么事等,协助来访者回到现实中来,而在网络咨询中,来访者是通过视频离开自己的洞穴来到咨询关系这个山洞的,如何回到社会这个更大的溶洞,是一个节奏与火候的问题,因人而异。

再比如说,超我功能不全的来访者,冲动控制障碍的来访者,有的会在网络咨询中抑制不住的抽烟、喝酒、摆弄手机、手淫,而这些成瘾行为在地面咨询中可能不会那么快那么直接的活现,那么咨询师又该如何去命名、管理及矫正,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再比如说,有关于自杀的危机干预,来访者也许会短暂的离开视频,在咨询中这样的高风险情境,咨询师要如何更好的管理风险,保持节制,管理焦虑,更是一门学问。


说了这么多,也许你发现了,网络咨询中要面对的不确定因素,要远远超过地面咨询,如果这些可以被咨询师稳定而娴熟的能力抱持住的话,将是巨大的咨询资源。同样的人性的融合与分离,网络咨询的效果并不亚于地面咨询,会比地面咨询更好。

当然,网络咨询对咨询师也有要求,个人拙见,首先建立客体影像的能力就很重要,一个视频中的平面人,如何在咨询师的脑子里和心里起一个3D人,而且有血有肉,这个能力是需要练习的。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咨询与地面咨询交叉开展的方式来弥补这一点,然而,虚拟形式的画面如何转换为内心鲜活的关系的确是需要训练的。

有了一些网络工作的经验,那么被督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咨询师而言,永远不要“单兵作战”,在这样的一个高风险高受挫高消耗的职业角色里,需要不断的被支持,被指导,在专业语境里保持对话,以能够更好的把临床过程中的困惑与灵感、模糊与方向感厘清,更好的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建设自己的临床优势,保持胜任力与发展个人咨询风格的哲学高度,从而与角色更好的融合。

复杂性、难度与热爱形成了艺术本身,如果你愿意,我向你推荐这门课程,这将是进入网络心理咨询这门艺术的一把钥匙。

最后,说一下老师,这位老师是中德班的大牛,我在很多同行和学生的口中都耳闻过他的教学魅力与临床经验之丰富,为之赞叹,我也拜读过他的一些文章,里面很多精神的瑰宝带给我很多启迪,可以说这位老师对我而言是前辈的前辈了。而且德国同行的稳定、严谨与深度一直为业内所称赞。而曾奇峰工作室这个平台也一直独具慧眼,为我们找到了如此优秀的一位老师。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课程。我也期待着曾奇峰工作室这个平台可以尽早推出网络团体的课程,这将是对团体咨询师们最大的福祉。

我期待着和大家成为同学。

首期48名小组名额,开班即满
扫码入组,锁定下期名额中


作者:李仑


张海音、施琪嘉、李小龙、曾奇峰……老师的老师,来了

2021-02-25



“阅读原文”,跟李仑老师做同学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